
專欄
MOTOGP美國奧斯丁COTA賽道,醜小鴨變天鵝的奢華觀戰體驗。(Part.3)
COTA賽道最知名的地標─觀景塔(Observation Tower)。
賽道內的觀景塔、露天劇場和主看台都是由Austin在地的設計公司Miró Rivera Architects所規劃。觀景塔約77公尺高,頂樓的觀景台可以360度無死角觀看整個賽道的壯闊風景,天氣好的時候還能看到約30公里外的Austin市區。觀景塔的主要意象是18支鮮艷的紅色鐵管,往下延伸成為下方露天劇場的屋頂,設計理念是來自於四輪賽車在夜間奔馳時的紅色光軌。
隨口問當地車迷這觀景塔有什麼暱稱嗎?原本以為會是什麼噴火龍或是長頸鹿之類的,結果竟然是軟趴趴的鰻魚(The Eel)。恩…好吧,想像力就是你的超能力!
觀景塔是可以付費上去的,不過沒有提供電梯,必須靠自己的腳力爬完約25層樓共419階(眼神死)。之前某機車媒體版主跟我說費用是天價,那我就繼續保留這個謎底給車迷朋友們親自來一趟發掘囉。
還沒到最頂端已經開始興奮,風景超美的!這趟最期待看到代表美國的星星彩繪。
爬到一半發現機關!是MOTOGP官方的收音設備!好像沒有想過轉播時那些轟隆隆的聲音是怎麼來的?怎麼清楚的輸出?原來如此。
不過,放在這個位置,往來遊客很多卻不怕被破壞,也是滿大膽的。如果轉播的時候我大吼:「我愛Rossi!!」導播會不會用無線電叫警衛把我帶走。總之這一切都是幻覺,還是繼續龜速往上爬比較實際。
附上觀景塔半山腰的收音設備與現場令人亢奮的引擎聲。
影片:
征服25層樓後,看到這個畫面真的好爽!很想大叫,但是早就喘到沒力。頂端的觀景台最多能夠同時容納70人,如果有人潮開始出現排隊長龍時,每人只能在這上面停留15分鐘。或許是因為美國站觀眾真的不多,而且可能大家都很懶惰爬上來吧,我站在上面大概2~3小時,把MOTO3、MOTO2、MOTOGP這3個級別都看完才心滿意足的下樓。有轟隆隆的引擎聲整個血液沸騰,肚子餓、想尿尿、口很渴早就忘光了。
頂樓觀景台外推的一小塊區域刻意做成透明玻璃,讓車迷可以腳踩感受25層樓的高度。其實我懼高,但是都來一趟了,緩步的走到這個區域,拍張照,再慢慢的視線平視的離開。回來才發現竟然有拍到賽道上的兩台車呢!應該是Rossi和捌弟吧!(自以為)
COTA著名的1號髮夾彎,爬升高度為133英尺(約40公尺)。1號彎的看台是整個賽道的制高點,可以看到精彩的起跑和車手們對付這棘手彎角的不同操駕方式,是除了主看台以外很熱門的位置。
剛好有機會和California Superbike School的教練聊到這個彎,曾經在這條賽道騎乘過的教練表示:「COTA的1號彎的確是滿特殊,這裡路面不太平整,上下抖動對於重煞車來說有點棘手,但是又因為是在上坡所以可以比平常的煞車再重一點。因為坡度與銳角的關係,對於Apex與出彎點的視線來說也是挑戰。」
路面不平整這件事在2018年MOTOGP舉辦時,像是Valentino Rossi、Cal Crutchlow都有公開表達意見,他們甚至覺得COTA官方在2017年接收到車手想法後,雖然有想辦法處理,但反而雪上加霜,路面顛簸的情形更嚴重了。
另外F1官方也曾經製作一部短片「What Makes Austin’s Turn 1 So Special?」來介紹這狡猾的彎角,影片中甚至有車手表示:「這個彎很難每次都走同樣的路線!」有興趣的車迷不妨找找這影片,下次美國站轉播時就可以研究車手們對於COTA賽道1號彎的處理方式了。
總長5.513公里,觀景台幾乎360度都能夠觀看,20個彎完全盡收眼底。
COTA賽道和馬來西亞雪邦、西班牙亞拉岡、泰國武里南都是由工程師Hermann Tilke所設計,當時也邀請美國冠軍車手Kevin Schwantz參與討論。比較特別的是其中幾個彎道是向其他國際賽道致敬。像是:
1-3號彎取自於巴西因特拉哥斯賽道的1-2號彎洗拿彎(S do Senna)
4-6號彎則是英國銀石的10-14彎
12-14號彎取自於德國霍根漢姆賽道的體育場路段(Stadium Section)
16-18號彎是已停用的土耳其伊斯坦堡賽道的8號彎
也因為如此很多車手都表示這個賽道很困難,沒有節奏,甚至有些區段很平坦,會造成視線上的難度看不到彎,要接近時才知道整個彎道的全貌。難怪Marc Marquez說:「什麼事都有可能發生!」
COTA官方網站有線上360度的互動式實境體驗,大家在家就可以欣賞這一覽無遺的美景。
前往線上360度互動式實境體驗
(未完待續)